國寶蟠虺紋銅鼎
蟠虺紋銅鼎是在1923年在河南省新鄭縣的鄭公大墓出土,這件蟠虺紋銅鼎鑄造與春秋時期,高61.9厘米、口徑65.9厘米、腹圍206厘米、耳間86.5厘米、耳高16.5厘米、耳寬12.8厘米、足高20厘米、腹深38.5厘米。圓形,敞口,微束頸,深腹,圓底,附耳,蹄足。
這件蟠虺紋銅鼎裝飾非常的華美,全身有大量的紋飾,頸上部飾細(xì)密蟠虺紋帶一周,中間飾竊曲紋帶一周,下部飾三角紋帶一周。上腹飾绹索弦紋兩周,其間等距離飾三組紋帶,兩側(cè)是細(xì)密的蟠虺紋帶,中間為較粗礦的夔龍紋帶。下腹飾窄夔龍紋帶一周,其下等距離飾葉狀花紋帶一周。與兩耳相對的腹部正中前后各附一牛首。三蹄足上端皆裝飾獸首花紋。該器近乎滿飾花紋,但卻繁而不亂,錯落有致,既有細(xì)密的蟠虺紋,也有粗礦的夔龍紋;既有腹、頸的平雕,又有蹄足的凸雕。
蟠,為屈曲,環(huán)繞,盤伏之意;虺,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毒蛇;蟠虺 即屈曲、環(huán)繞的蛇。蟠虺紋,又稱蛇紋,為古代青銅器的一種常用紋飾,通常被作為主紋來使用,因此,蟠虺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頗為盛行。
這尊蟠虺紋銅鼎,分別采用了分鑄法和焊接法,通過這件蟠虺紋銅鼎展現(xiàn)了我國春秋時期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這件蟠虺紋銅鼎形體碩大魁偉,紋飾精致細(xì)密,層次分明,展示了春秋時期精湛的鑄造工藝。因而,它對于研究我國的青銅文化、春秋時期的冶鑄業(yè)及鄭國的歷史文化等均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