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銅鼎制作過程
大型銅鼎制作,則是中國早期國家控制的最重要的手工業(yè)。經(jīng)測定,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為:錫:11.64% 銅:84.77% 鉛:2.79%,其配比與戰(zhàn)國時期《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鐘鼎之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含錫百分率14%左右)記載相符合,可見商代時的合金冶煉技術在幾個世紀中的流傳延續(xù)。
同時,司母戊鼎既大且重,現(xiàn)重833公斤在當時所需要的銅液至少要1200公斤。根據(jù)推斷,單僅是“澆鑄”這一道工序,就需要將近300人同時分工協(xié)作。
澆鑄,僅僅是制作這樣一個大鼎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個形制碩大的器物,除雙耳為分鑄外,其余部分全為渾鑄一次成型。司母戊青銅鼎這個代表了早期封建國家最高統(tǒng)治權力的象征器物,作為我們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國”之寶,名副其實。
從金屬原料的開采、合金的配比冶煉,到陶模陶范的選料、制作,到幾百人的同時澆鑄,再到最終的成型、打磨、補鑄,這其中每一步就算是放到科學技術發(fā)達的今天,都仍非易事。顯然,三千多年前的商人所具備的資源調(diào)動力、生產(chǎn)組織規(guī)劃能力要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中國五千年前便有了青銅冶鑄技術,但標志著中國青銅時代真正開始并顯現(xiàn)出絕無僅有的原創(chuàng)性與獨特性的,是使用復合范鑄造法制作的復雜容器。這一技術始于二里頭時期,在商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而殷墟時期(即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制作,一方面達到了技術與藝術上的巔峰,另一方面也是后世“鐘鳴鼎食”的“禮樂制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