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鑄銅寶鼎升仙的故事
五千年前,中華始祖軒轅黃帝聯(lián)合炎帝打敗蚩尤,并吞炎帝部落,首次統(tǒng)一天下。其時又發(fā)明了采礦冶煉,他就煉銅鑄鼎。黃帝鑄銅寶鼎意義重大,它象征國家統(tǒng)一,影響我國幾千年歷史。《史記·封禪書》記載,古時荊山一帶災情嚴重,黃帝聞訊從昆侖山來到荊山察看。為了煉出仙丹給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銅,汲湖水,鑄鼎于荊山之下。
相傳黃帝鑄好鼎,黃龍來迎黃帝升天時,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讓他走,有的牽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腳,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龍皮、拔掉了龍須。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他鑄鼎之地,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黃帝陵高300米,長5000米。嶺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米的土堆,傳為黃帝陵冢。
陵西南有一龍須溝,傳說是龍須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須草,說是龍須所變,周圍皆無。由于這里位于長安古道,函谷關和潼關兩雄關之間,屢遭戰(zhàn)火毀滅,但歷代都曾進行過修復和重建。黃帝鑄鼎塬位于靈寶市陽平鎮(zhèn),距三門峽市80公里。現(xiàn)已修復的主要遺跡有:獻殿、始祖殿、長廊、墓冢、祀功柱、闕樓等,并鑄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銅鼎。
那鼎的形狀像龍騰云一般,周圍繪以百神螭獸,非常壯觀。上面刻著“真金作鼎,百神率伏”八個大字,據(jù)說鎮(zhèn)住了方圓百里的神怪呢!黃帝寶鼎鑄成后就考定星歷,創(chuàng)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又制節(jié)氣,使民人順應農時,播百谷,果然,糧食豐收,五谷豐登。
傳說黃帝經過20天推后登天仙游,活了380年。黃帝升天的時候,有巨龍垂著胡須迎接他。黃帝騎上龍背,群臣及后宮的70余人也都爬上龍背不忍與黃帝分離,余下的小臣上不去又不忍黃帝升天,就抓著龍須不松手。巨龍掙扎飛起,扯斷了數(shù)根胡須,連同黃帝的大弓都掉在地上。百姓見黃帝升天,就抱著他的弓和龍的胡須哭叫,淚水流滿了鑄鼎而挖的幾個大坑,所以那地方就叫“鼎湖”,黃帝的弓掉在地上化作一座山就是橋山,百姓及小臣們就把黃帝的衣冠葬于此處,就是現(xiàn)在的黃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