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鼎工藝品”的象征發(fā)展
古代炊具,相當于現(xiàn)在的鍋,煮或盛魚、肉用。形狀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方的方鼎。銅鼎工藝品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鼎腹用以盛食物,耳用于用鉤鉤起或用棍棒抬起鼎體。
商早、中期,鼎多為小直耳,深腹,短錐形足。其中耳與一足在一條直線上,一耳在另外兩足之問。鼎體較薄,花紋簡單。多為三足圓腹尖足,也有四足柱足方鼎和三足扁足鼎。商后期至西周早期鼎腹稍淺,兩耳稍大,三足變?yōu)閳A形,兩耳位于三足之間。胎體厚重,花紋精美。商代后期三足尖足鼎逐漸消失,三足圓腹柱足鼎占多數(shù),這一時期也有分檔鼎、四足方鼎和扁足圓鼎。西周中后期,扁足鼎和四足方鼎基本消失,開始出現(xiàn)附耳、獸蹄形足。
春秋時,鼎均變?yōu)楦蕉?,蹄足,鼎身漸薄,出現(xiàn)鼎蓋。戰(zhàn)國后期,鼎胎更薄,蓋上加環(huán),可翻轉過來用作盤。鼎身紋飾細碎。秦漢時,鼎為紊面,器形沿襲戰(zhàn)國式樣,有的鼎足做成熊足狀。在商周社會里,鼎曾被作為標志統(tǒng)治極力和等級的一中囂物.因此成為了禮器。根據(jù)古代文獻記載,不同等級的人們使用的鼎的數(shù)目和大小是不同的。
有一種成組的鼎,鼎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成為列鼎,列鼎的數(shù)目在周朝代表不同的身份等級。列鼎通常為單數(shù)。周代的禮制規(guī)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隨的其他銅器如簋等都是“禮器”,在“禮不下庶人”的周代喪葬制度中,是貴族的專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則是日用陶器。
作為古代禮治社會政治、經(jīng)濟權力的象征,王、侯所制造的鼎、簋也被視為國家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傳說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鑄鼎于荊山下,各象九州物"是一匡諸侯、統(tǒng)治中原的夏王朝立國的標志。而"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則是表明每一次王朝的代興,"九鼎"便隨之易手。
春秋時,楚莊公向周定王的使者"問鼎之大小、輕重",使得"問鼎"一詞成為覬覦國家權力或泛指試圖取得權威支配性的經(jīng)典說法。置立于王室或宗廟內青銅禮器的轉移,實質上是權力與財富的再分配所帶來的政權轉移,"九鼎"作為中央政權的象征,誰占有了"九鼎",誰就握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力。同時,各級貴族在使用禮器的種類、數(shù)量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種類和數(shù)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所謂"鐘鳴鼎食",即是表示了家族人丁興旺、仆役眾多的龐大場面,成為貴族顯示自己身份之高貴的標志。
上一頁:青銅器銅鼎廠家介紹鼎文化
下一頁: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