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鼎廠帶我們看鼎的歷史沿革
銅鼎廠稱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xù)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qū)贈送“民族團結(jié)寶鼎”,矗立于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征民族團結(jié)和西藏各項事業(yè)鼎盛發(fā)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nèi)涵豐厚。
中國青銅器歷經(jīng)20多個世紀的發(fā)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初期:夏代——由于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xiàn)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 乳釘紋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遷都殷(今 河南安陽)以后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 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guī)整,紋飾華麗,體現(xiàn)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 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鑊鼎、升鼎、羞鼎。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 陪鼎”。
成熟期:西周(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時期古人發(fā)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shù),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fù)。代表作有;蓮鶴方壺。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后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quán)勢的象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