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鼎定做的寓意
銅鼎在我國古代最開始是用來煮飯和盛飯的,后來變成了商周時期最重要的一種禮器,經過數次演變又成為統治階級政治權利的象征,銅鼎定做技術是青銅時期最偉大的發(fā)明。
銅鼎是從陶制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用來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這件青銅鼎為商代后期制品,至今器底仍保存有煙復。整體裝飾繁雜、精細,圓潤的鼎身配以圓渦紋、風鳥紋、蟬紋等紋樣,造型和裝飾協調自然,堪稱商代銅鼎中的佳作。
歷史記載,鼎是我國廈朝(禹)之子(啟)的時候鑄造的,在《春秋左傳》中記載,夏朝初年,朝廷劃分天下為九州,州為州牧。各州貢獻青銅給朝廷鑄九鼎,朝廷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的動物畫成圖冊,然后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此畫仿制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山川名勝之處,九鼎象征九州,所以稱為山河九鼎。
在古代,銅鼎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是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鼎也因此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面紗,“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都說明了鼎的尊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