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銅鼎文化的發(fā)展
鼎在我國是政治權(quán)利的象征,鑄銅鼎文化經(jīng)歷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千余年的發(fā)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青銅器的出現(xiàn)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人類從石器時代走向新時代的里程碑,在人類進化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奇跡。
兩周時期,周人傳統(tǒng)的“鼎”多為青銅所制,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適于鑄造各種器具,且西周是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周人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青銅的冶煉技術(shù),鼎的類型也比較多樣,按文獻記載可分為三種:鑊鼎、升鼎和羞鼎,這三種鼎是使用場合不同,但方式一樣,都是饗具。
西周時期以圓鼎居多、方鼎較為罕見,往往高等級貴族才可以擁有。圓鼎代表性器物有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等。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重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圓鼎的特點是口飾重環(huán)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方鼎代表器物有洛陽北窯西周貴族墓地出土的獸面紋銅方鼎,方鼎的特點是直腹,立耳,柱足,腹部正中和腿的上部常鑄有粗眉大眼的饕餮紋,四角和每面正中都有突出的扉棱。總體上看,青銅鼎的立耳、鼓腹、敞口、蹄足是其四大特點。
兩周時期鼎的使用有一套嚴格是制度,這在文獻中有詳細的記載,《公羊傳·桓公二年》:“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氏三”,大體上來看:天子用太牢九鼎(配八簋),諸侯用七鼎(配六簋),卿大夫用少牢五鼎(配四簋),士用三鼎(配兩簋)或一鼎,九鼎分別盛放牛、羊、豚、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而且這些鼎形制相同,只是在大小尺寸上稍有差別,即一套鼎(簋)按從大到小進行排列,遲至周昭、穆王時已經(jīng)完全形成。
到東周時期則普遍流行使用、隨葬兩套鼎簋來表示身份的行為。而在西周貴族墓葬中,使用陶鼎的貴族身份都是中小貴族,等級較低,或是苦于財力不足才使用陶制器物替代青銅器??傊?,在使用制度層面上看:方鼎比圓鼎級別高、兩套比單套級別高、大鼎比小鼎級別高、青銅比陶鼎級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