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鼎從古至今還一直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輝煌的青銅時代,相當于夏、商、周三代,這一時代產(chǎn)生了工藝高超、種類繁多的青銅器,當我們參觀各地博物館時,不僅能見到許多青銅器,而且常常為青銅器的名稱與功能而難住,它叫什么,它有什么用,今人距離青銅時代已有幾千年,提出這些問題實屬正常。青銅時代留給今人的遺產(chǎn),最大的一筆來自青銅鼎。鼎也許是今人最熟悉的青銅器,不僅因為它較之其他青銅器更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也因為有關鼎的成語、典故仍為我們使用。
鼎是一種飪食器,后來發(fā)展為禮器,一般分為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大克鼎、大盂鼎都是三足圓鼎,而目前我國已知最重的青銅器后母戊鼎則是四足方鼎,足有832.84千克重。青銅鼎上常有精美的紋飾,一些青銅鼎上還有銘文,記載制作此器的由來,表達希望子子孫孫永存此器的愿望。
我們常用“一言九鼎”形容一個人說話有分量,倘若知道“九鼎”的內(nèi)涵,便知這“一言”的分量有多重了。在西周的禮法制度下,不同社會階層在著裝、出行、器物的使用上都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具體到鼎的使用上,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九鼎是最高的規(guī)格,沒有比九鼎更高的禮遇了。
九鼎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可以追溯到夏禹。那時天下劃為九州,傳說夏禹用九州貢獻的青銅鑄成九鼎,將各地奇怪之物刻在鼎上,其用意是“使民知神奸”。百姓進入川澤山林采集生活物資時,因為已從九鼎上知道那些可能危害自己生命的奇怪之物的模樣,就能很好地予以規(guī)避。細究禹鑄九鼎的含義,一方面九鼎代表了夏朝對九州的控制,另一方面九鼎是國家與百姓溝通的方式,國家出于對百姓的愛護,善意提醒哪里存在危險。
九鼎在夏商周三代間的傳承,使其具有了證明權力正當性的功能。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想必讀者不陌生,但我們只記住了楚莊王的威風凜凜,卻忘了王孫滿的一番話揭示了九鼎深刻的內(nèi)涵。楚莊王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答道:“在德不在鼎”。以前夏桀昏庸,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這便是“革故鼎新”,在舊事物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事物。王孫滿認為“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九鼎屬于有德者,有德者能順應天命,能以民為重,使上下協(xié)和,使邦國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