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大盂銅鼎鑄造
西周時期是中國較早的歷史時期之一,在這個時期中,中國出現(xiàn)的青銅器大部分為銅鼎。西周時期的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器型雄渾厚重,銘文字數(shù)眾多,堪稱青銅器中的重器。因為三者都出土于晚清時期,故并稱晚清“海內(nèi)三寶”,聞名于世。
大盂鼎在清朝道光初年,出土于西周的發(fā)源地、著名的青銅器之鄉(xiāng)——陜西岐山縣。要破解銅鼎鑄造的身世,一般要從鼎上的銘文入手。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內(nèi)容,大都是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zhàn)、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風貌。
大盂鼎腹內(nèi)側(cè)鑄有19行銘文,共291個字,銘記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的史實。其文雄壯凝練、圓潤遒勁, 用筆方圓兼?zhèn)?,字體端莊美觀,布局質(zhì)樸平實,通篇銘文氣韻生動,疏密得當,讓人嘆為觀止,堪稱西周早期的金文書法杰作。
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給大盂鼎帶來了無數(shù)曲折的故事。它自出土之日起,幾經(jīng)輾轉(zhuǎn),風波不斷。清朝同治七年,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潘祖蔭從時任陜甘總督的左宗棠手中得到了大盂鼎。
潘祖蔭對金文頗有研究,得到大盂鼎后,很快弄清了大盂鼎腹內(nèi)銘文的內(nèi)容,并認定這件鑄造于西周康王時代的禮器是無價之寶。鑒于寶鼎銘文中提到了西周貴族“盂”,所以,潘祖蔭就將這件寶鼎定名為大盂鼎,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